編者按:
當今世界,人們提起中國,就會想起萬里長城;提起中華文明,也會想起萬里長城。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時,中華兒女同仇敵愾,“把我們的血肉,筑成我們新的長城”。
兩千余載風雨滄桑,長城發(fā)揮著軍事防御、交通孔道、貿(mào)易往來等多重功能,見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。近代以來,面對外部侵略勢力,長城更升華為超越族群、凝聚認同的中華民族精神圖騰。新中國成立后,長城作為標識性符號頻頻亮相國家重大盛事場合,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力量。
如今,中國共產(chǎn)黨引領中華民族站在了以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偉業(yè)的關鍵節(jié)點,長城更被賦予深遠意義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: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,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、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。保護好、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,是我們共同的責任。
道中華平臺攜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機構,推出“眾志成城話長城”系列專題,開展線下相關活動,以學術為基,以情懷為筆,激活長城的歷史記憶,解碼長城的文化基因,讓巍巍長城永遠屹立在中華兒女心間!
今天推出第一篇《長城,層累建構的三重意涵》,和您一起探討這一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背后的意義與價值。
長城,層累建構的三重意涵
軍事長城、民心長城、符號長城是長城在中國歷史發(fā)展進程中的三種表現(xiàn)形式,它們分別從不同層面推動中華大地上不同群體、不同文化的匯聚與交融,使得中華各民族由沖突漸趨融合,由多元走向一體。長城,在促進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
▲2024年10月2日拍攝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山嶺長城。中新社發(fā) 丁建光/攝
(一)軍事長城:以防為主,止戈為和
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?!痹谥袊糯?,中原王朝面對的主要威脅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勢力,故有防邊之策。長城的基本功能便是軍事防御。
長城并不是單一的線性墻體,而是包含墻體、關隘、障城、城堡、烽燧、壕塹及其他相關設施等一系列依據(jù)山川形勢所修建的防御工事,它們與道路、驛站等交通體系共同組成一套完整而嚴密的防御體系。
▲長城的建筑結構。(圖片來源:中國國家地理網(wǎng))
秦始皇利用“大一統(tǒng)”王朝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,勾連秦、趙、燕長城,并在部分地段增筑長城。與此同時,他在長城沿線設立郡縣,并移民實邊。
此外,秦始皇還利用“秦直道”長城有效增強了長城地帶與內(nèi)地的密切聯(lián)系。秦朝利用軍事反擊、長城防御、移民實邊三者相互配合的策略,有效遏制了游牧騎兵的進攻?!?/p>
長城的承續(xù)并沒有隨著王朝更迭、疆域變遷而終止,反而一直都有發(fā)展與創(chuàng)新?!扒刂L城,漢起塞垣”,漢武帝“筑朔方,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,因河為固”。
漢長城依據(jù)自然形勢,就地取材,修筑長城。除主體城墻外,漢長城還包括障塞、列亭、烽燧等輔助性設施。隋朝曾七修長城,以抵御北方突厥的進犯。
▲位于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包頭市固陽縣天盛成段秦長城。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
▲甘肅敦煌玉門關外,于大漠戈壁中巍然屹立的漢長城遺址。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
金朝為了抵御蒙古等勢力南下,在北方邊境“浚界壕,深廣各三丈”,利用壕溝、城堡、烽燧與游牧騎兵正面抗衡。
明朝為應對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,修筑萬里長城,“東起鴨綠,西抵嘉峪,綿亙?nèi)f里,分地守御”,在長城沿線形成較為堅固的九邊軍鎮(zhèn)防御體系。
▲青海明長城(大通段)始建于明代中葉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長城遺址,海拔最高處達4200米。(圖片來源:新華網(wǎng))
▲一場春雨過后的北京箭扣長城。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。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
歷代軍事長城修筑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朝廷整體的安全戰(zhàn)略,為妥善應對彼時邊疆所面臨的形勢。北魏高閭曾總結修筑長城有五利:
“罷游防之苦,其利一也;北部放牧,無抄掠之患,其利二也;登城觀敵,以逸待勞,其利三也;省境防之虞,息無時之備,其利四也;歲常游運,永得不匱,其利五也。”
其所論主要是針對防御邊患的問題。軍事長城有效地維護了邊疆地區(qū)的安定,體現(xiàn)了中國傳統(tǒng)“防邊”思想。
正如漢朝郎中侯應所說:“建塞徼,起亭隧,筑外城,設屯戍,以守之,然后邊境得用少安?!?/p>
(二)民心長城:修德安民,眾志成城
隨著“大一統(tǒng)”格局的發(fā)展,北方游牧地帶與中原農(nóng)耕地帶開始在一個“大一統(tǒng)”國家內(nèi)融合發(fā)展。一些統(tǒng)治者試圖以更加開明的姿態(tài)將長城南北不同區(qū)域統(tǒng)合在一起,以推動中華各族群融為一體。
對于隋朝多次修筑軍事長城的行為,唐太宗認為“甲兵武備”固然是保衛(wèi)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條件,“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!卒亡天下?!北M管隋煬帝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,但最終因其暴政和窮兵黷武導致王朝迅速滅亡。可見,軍事長城的防御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
“若公等盡力,使百姓乂安,此乃朕之甲兵也?!碧铺谝庾R到民心安定勝過武器和軍隊,百姓團結擁戴的“民心長城”才是守護文明秩序的根本之道。
▲電視劇《貞觀之治》中的唐太宗李世民。(圖片來源:豆瓣網(wǎng))
為此,唐太宗以兼容南北的開闊胸襟接納周邊游牧族群,一改前代修長城的做法,他曾說:“自古皆貴中華,賤夷狄,朕獨愛之如一,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?!闭沁@種“華夷一家”的觀念,使得唐太宗受到突厥、回紇等部族的擁護,他們共同尊奉唐太宗為“天可汗”,并修筑了“參天可汗道”。
民心長城在清朝表現(xiàn)得更加突出,北方蒙古勢力不但不需要用長城來防御,反而成為守衛(wèi)清朝北疆的重要力量。
康熙朝時,當有人請求對傾塌的長城進行修復時,康熙帝認為治理天下靠的是德政根本,不能只依賴險要關隘;從秦朝到漢唐宋明都修過長城,可哪朝沒有邊患?“守國之道,惟在修德安民,民心悅則邦本得,而邊境自固,所謂‘眾志成城’是也?!比缃袢舸笮揲L城,不僅勞民傷財,而且綿延千里,需要多少兵力才能守???
在康熙帝看來,“守國之道”就是“修德安民”,“民心悅服”就可“邊境自固”,民心長城比軍事長城更可靠。
▲電視劇《康熙王朝》中的康熙帝愛新覺羅·玄燁。(圖片來源:豆瓣網(wǎng))
乾隆帝也對秦修長城的意義進行反思,“秦之所筑,為擴邊乎?為讓地乎?”他認為長城限定的南北之分,不過是人為地強制劃分,并不是天地自然生成。
清朝統(tǒng)治者的這些表述充分說明他們以“大一統(tǒng)”為旨歸,力圖超越長城的軍事功能,施仁政,以“修德安民”打造民心長城。清代長城沿線貿(mào)易形式、市場規(guī)模等發(fā)展變化更加鮮明地反映了這一點。
清代長城關口為長城內(nèi)外的人們打開了貿(mào)易、人文交流的通道?!肚鍖嶄洝分性涊d在寧夏長城沿線有60余處蒙漢交易的地點。長城區(qū)域日益頻繁的商貿(mào)往來、人員流動,使得原來的一些貿(mào)易邊口如張家口等地逐漸發(fā)展為重要的商業(yè)城鎮(zhèn),促進了邊疆與內(nèi)地經(jīng)濟一體化。
▲素有“萬里長城第一門”之稱的張家口大境門。新華網(wǎng)發(fā) 趙琛 攝
在一體化的大背景下,長城沿線出現(xiàn)了“走西口”“闖關東”移民潮流,長城以北一向荒蕪的地區(qū)發(fā)生了根本性的變化。
乾隆帝曾就這一新變化說:古北口外地區(qū),過去歷代都被視為險要邊疆,不敢越界半步。如今我朝將各部族視為一家,允許內(nèi)地百姓前往耕種定居,繁衍子孫,獲益極大。
隨著清末放墾,內(nèi)地移民增多,大量內(nèi)地民人從山西、陜西、山東等地遷入內(nèi)蒙古,與當?shù)孛癖娊煌涣鹘蝗冢?strong>形成了蒙漢雜居、農(nóng)牧兼營的局面。
在藝術形式上,流行于晉西北的爬山調(diào)和陜北信天游等逐漸與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等地的蒙古民歌相融合,形成了全新的歌種——漫瀚調(diào)。漫瀚調(diào)的歌詞反映了蒙漢融合的現(xiàn)狀。
連根根草草連枝枝樹,
蒙人漢人一個村村住。
蒙漢鄰居對門門住,
又種糜谷又放牧。
……
綿羊山羊混群群,
蒙人漢人拜弟兄。
混蔓蔓葫蘆混種種瓜,
蒙漢人相好結親家。
……
漢人學唱蒙古曲兒,
蒙古曲兒帶上了漢人味兒。
蒙古調(diào)調(diào)配上漢話話唱,
鮮花花開在沙梁上。
香油炒菜加調(diào)料,
蒙漢人伙唱漫瀚調(diào)。
由歌詞中可以看到,正是蒙漢雜居,使得雙方的經(jīng)濟生活、文化生活不斷融合。在漫瀚調(diào)中,有一種歌詞叫“風攪雪”,即歌詞中蒙漢語混合間插使用,構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。如:
塔奈(你)來到莫奈(我)的家,
又有炒米又有茶。
莫奈(我)去到塔奈(你)家,
偏遇塔奈(你)不在家。
塔奈(你)門上拴的個大撓亥(狗),
咬了莫奈(我)的圪膝蓋(膝蓋)。
莫奈(我)拿起個大煙袋,
打壞撓亥(狗)的陶勒蓋(頭)。
這樣詼諧幽默的語言,若不是蒙漢兼通的人,恐怕很難理解歌詞的原意。
由此可見,清代的民心長城成為溝通南北的重要紐帶,不僅推動不同人群在長城區(qū)域形成嵌入式互動發(fā)展格局,也促進清代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(fā)展。
(三)符號長城:自強不息,堅韌不拔
近代以來,面對外部侵略勢力,中國的知識精英們一改古代“防邊”思想而轉為“邊防”思想,依靠和團結邊疆民眾,共同抵御外侮。長城以其超越族群、凝聚認同的象征性符號出現(xiàn)在繪畫、詩歌、歌曲等藝術表達形式中。
1933年4月,梁中銘以《只有血和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摧毀!》等繪畫作品,生動展現(xiàn)了中國軍民不畏強暴、自強不息的勇敢形象。
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(fā)后,中國共產(chǎn)黨通電全國,號召“全中國同胞、政府與軍隊,團結起來,筑成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的堅固的長城”,抵抗日寇的侵略。
▲戰(zhàn)斗在長城上的八路軍。新華社發(fā)
長城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,進一步轉變升華為“符號長城”,“四萬萬同胞心一樣,新的長城萬里長”“把我們的血肉,筑成我們新的長城”等歌詞,更是寓意中華民族勠力同心、堅韌不拔的愛國情懷。
新中國成立以后,長城作為標識性符號常常出現(xiàn)在亞運會、奧運會等國家重大盛事場合,象征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精神內(nèi)涵,彰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、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長城文化價值發(fā)掘和文物遺產(chǎn)傳承保護工作。萬里長城的背景,自2013年以來連續(xù)出現(xiàn)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鏡頭中。
▲氣勢恢弘的《萬里長城》圖。(圖片來源:新華社)
2019年8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嘉峪關考察時指出“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(fā)掘和文物遺產(chǎn)傳承保護工作,弘揚民族精神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”。
2023年12月,國家文物局印發(fā)了《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通知》。山西、陜西、寧夏等沿線省區(qū)積極響應中央號召,出臺省級長城保護條例,制定配套方案。
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、批示和中央總體的規(guī)劃安排,為弘揚好、發(fā)展好長城這一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指明了方向。
▲2023年7月19日拍攝的祁連雪山與嘉峪關關城。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
▲2023年10月26日,游客在北京慕田峪長城游覽。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
軍事長城、民心長城、符號長城層累遞進式的發(fā)展,鮮明地印證了中華各民族血脈相融、信念相同、文化相通、經(jīng)濟相依、情感相親,是休戚與共、榮辱與共、生死與共、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。
今天,我們要充分挖掘長城層累建構的三重內(nèi)涵,守護好長城歷史遺產(chǎn),弘揚好長城文化精神,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、推進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貢獻力量。
(作者簡介:呂文利,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,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)
策劃 | 閆 永 肖靜芳 呂文利
監(jiān)制 | 閆 永 肖靜芳
審核 | 清 風
統(tǒng)籌 | 王彥龍
責編 | 許玲玉
制作 | 郭欣欣
(編輯:馬永)最新新聞